人民网
人民网>>社会·法治

旅游摆摊火了云服务器上网!杭城男子:一周赚2000元,生意虽小也有匠心

本报记者 刘少华
2025-05-03 14:07:26 |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
小字号

最佳回答

“云服务器上网”旅游摆摊火了云服务器上网!杭城男子:一周赚2000元,生意虽小也有匠心

(原标题:旅游摆摊火了!杭城男子:一周赚2000元,生意虽小也有匠心)

5月1日清晨7点半,杭州西湖区一处城郊停车场,杭州80后移动咖啡摊摊主林向(化名)正在将咖啡豆倒入研磨机。他的“移动咖啡馆”颇具特色——一辆白色轿车后备箱内,专业咖啡机、手冲器具、移动电源一应俱全。“五一假期,我的备货量是平时的三倍。”林向告诉潮新闻记者。

林向的“移动咖啡摊”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
在这个假期,像他这样的摊主不在少数。而“地摊经济”也趁着政策的东风,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5月2日,“年轻人开始流行旅游摆摊了”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。

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

据三湘都市报报道,今年五一,青年游客在长沙街头玩出了新花样——一边打卡橘子洲、岳麓山,一边支起创意摊位开启“轻创业”模式。

大学生租外骨骼装备卖烤肠、90后摄影师租相机玩街拍、音乐发烧友租音响露天点歌卖唱……大伙儿表示,这种方式既能分摊旅行成本,又能体验当地市集文化,还能结识同好。

网友们纷纷点赞:

网友发表评论截图

这一方小小的摊位如何撬动消费活力?五一前后,潮新闻记者走访了两位不同领域的摊主,并采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叶顺,他说:“这些小摊位如同城市毛细血管,既满足民生需求,又孕育消费新业态。”

初为摊主:困难与希望并存

“以前做宠物电商,现在每天从磨豆开始。”林向笑着告诉潮新闻记者,2024年8月,从业7年的他在离职后投入1万元,将爱车打造成一个移动咖啡摊,“对创业小白来说,低成本、灵活性强、入行门槛低就很吸引人,且工作自由度高。”林向的创业初期充满挑战。3月底,林向正式出摊——工作日摆在写字楼旁停车位,周末转战青山湖景区。“最狼狈的一次,刚摆好就被保安劝离。”直到清明节的最后一天,他在城郊一个乡村找到了“根据地”:工作日封顶30元停车费,节假日交几十元管理费,换来稳定的出摊点位。“村里有食堂,周边有厕所等公共设施,确实方便不少。”“村子支持新业态,周末游客不少。”从4月1日算起至月底,林向的销售额有4000多元,“前半个月在摸索,后半月开始有了点门道,一个礼拜差不多可以做1500元至2000元。”因为是移动咖啡摊,林向的咖啡等饮品定价亲民,美式15元、拿铁20元。

在林向边上的摊位,是一对80后姐妹花的鲜榨果汁摊位,她们曾经营实体店7年,今年3月份刚刚转型成为一名“摊主”。“清明节单日卖过2700元,当然平时肯定是卖不到那么多的。”五一节前夕的工作日,李灵(化名)仅卖出10余杯橙汁和西瓜汁,“主要还是客流没上来。”李灵向记者介绍,摆摊对摊主和消费者来说,都讲求一个性价比,“目前我们橙汁小杯360毫升定价15元,大杯500毫升18元,最开始摆摊因为橙子便宜,价格也更低。”面对游客高峰的五一假期,李灵已经挑选好几箱瓜果,李灵边说边擦拭榨汁机,“摊虽小,但品质不能打折。”她指着桌上皮薄肉红的西瓜和颜色鲜亮的橙子说,“水果新鲜香甜,游客肯定会记得你,即便是可移动的摊位,我们也希望做回头客生意。”随着气温升高,阳光越发毒辣,林向已经开始筹划“夏日作战计划”:把营业时间调整到傍晚开始,新增夏日特饮。“朋友笑我这是'一平米创业',生意虽小也要有匠心。”面对未来,林向说,先走一步看一步,首先要能收支平衡维持生活,后续再考虑品牌、参加规模化集市、实体店等。

林向的“移动咖啡摊” 来源:受访者

对林向和李灵姐妹来说,多月摆摊下来,他们发现消费者对摆摊有着天然的亲近,“不少人向我们反映物美价廉。”李灵说,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摆摊队伍,他们对售出的产品是有品质要求的。

成为摊主一年:

见证城市对灵活就业的包容

地摊经济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,从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汴京盛景,到当下各大城市的夜市繁华,这种经济形式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。晚上八九点,郑先生的烧鸟摊前围满了年轻人,炭火上的鸡腿葱串滋滋冒油,香气四溢。这位手法娴熟的摊主一年前还是杭州某地产公司的职员,终日与房子打交道。“以前办公室研究‘楼盘去化率’,现在琢磨‘鸡腿熟成率’。”郑先生坦言,2024年初,从事地产行业8年的他决定换个行业试试——行业寒冬下,导致收入下滑比较严重,所以热爱美食的他想换个新赛道。

郑先生的烧鸟摊 来源:受访者

“考虑到毕竟自己没有餐饮经验,一开始直接开店风险很大,所以打算从摆摊开始做起。”起初郑先生想开餐饮店或彩票站,但偶然了解到烧鸟赛道,他灵光一闪:“精致、油烟少、年轻人喜欢,这不正是夜市里的蓝海?”于是,零基础的他去了日料店学习了大概一个月时间,在花2万多元置办推车、炭炉等出摊设备后,2024年5月,郑先生的烧鸟摊正式“出道”。

“烧鸟的灵魂在于新鲜。”郑先生的“战场”从办公室转移到了厨房——每天11点开始处理食材,拆解、清洗、切块、穿串,直到晚上7点才能完成备菜工作。虽然辛苦,但他享受这份自由:“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,研究新菜品获得顾客好评也很有成就感。”

但挑战也随之而来——雨天客流骤减、隔壁摊油烟引来城管,“目前杭州的管理比较人性化,对‘野摊’以劝导为主。”郑先生说,“现在各区对摆摊都很支持,线上办证也很方便。”如今,像郑先生这样的转型者不在少数,他们用灵活就业应对行业波动,也为城市烟火气和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。不过,郑先生也表示,摆摊毕竟不能长远,未来肯定会考虑开设烧鸟实体店。

地摊经济:

人间烟火里的转型密码

近年来,中国地摊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,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。2020年5月,中央文明办明确不再将占道经营等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,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促消费”成为热议话题,而地摊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。当前,全国多地正大力推动“地摊经济+夜经济”融合发展。随着五一假期的到来,上海出台优化设摊治理方案,沈阳打造58条重点夜经济街区。不难发现,随着政策对地摊经济的放宽,地摊经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同时也为集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。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叶顺看来,过去城管追着摊贩跑,现在则是“划跑道、立规则”。

郑先生的烧鸟摊 来源:受访者

叶顺认为,当前“地摊经济”是促就业、促消费比较立竿见影的一个措施。政策支持为转型人群提供了缓冲空间。叶顺直言,针对临时失业人群,摆摊可以成为空窗期里的一个过渡。“此外,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来说,叶顺认为,在经济下行期,地摊以其“低客单价+强社交属性”精准狙击了年轻人的需求,“它卖的不是烤串,是下班后的松弛感,也是城市人间烟火的一次回归。”但隐患同存。叶顺认为,同质化竞争、食品安全、油烟扰民等问题是当前“地摊经济”里存在的常见问题,亟待规范。但不可否认,“地摊经济”已然成为当前服务或产品创新的重要土壤,“往回看,很多当前形成连锁品牌的企业,不乏诞生于小摊小贩中。”但在城市对“地摊经济”拥抱的同时,也带来了不少挑战。“地摊经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外部性,对城市交通、社区生活、城市环境等产生一些负面影响。”叶顺认为,如何拥抱“地摊经济”,对城市来说也是需要提前考量和规划的。不过,在叶顺看来,“地摊经济”如星星之火般,正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一种新注脚。正如他所说:“当写字楼里的‘降本增效’遇见夜市中的‘人间烟火’,转型的故事就有了温度。”

(责编:《走近科学》老人身体每天都会自燃!烧了上百件衣服,却还是查不出起火原因!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  • 评论
  • 分享
  • 关注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