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万维网服务器康消费,供给与需求双向奔赴
最佳回答
“万维网服务器”健万维网服务器康消费,供给与需求双向奔赴
近期,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《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提升健康饮食消费水平、优化特殊食品市场供给、丰富健身运动消费场景、壮大新型健康服务业态等10方面重点任务。
当前,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,健康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随着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,各类新业态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健康消费正成为提振消费的新增长点。近日,记者分赴江苏、江西、云南等地探访健康消费新亮点,感受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。
——编 者
中医药文化夜市“潮”好玩
本报记者 杨颜菲
青砖灰瓦间,灯火流转,药香氤氲。江西宜春樟树市三皇里旅游休闲街区逐渐热闹起来,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开始了。
文创摊位前,一群年轻人正争相体验中药扎染和养生锤制作。五彩丝络,淡淡清香,24岁的敖玥被精美的香囊吸引,“这款香囊里有些啥‘宝贝’?味道太好闻了。”
“香囊内含有白芷等多味中草药,不仅好闻,还有调节气机助眠的功效。”身着汉服的摊主一边讲解,一边递给敖玥香囊。“给我来两个,我挂在床头。”敖玥笑着说。
循着药香,一路向前。三鲜橘果、虫草花养生鱼……敖玥被一道道药膳菜名深深吸引,“这都是用啥中药材制作出来的美食,有啥养生功效?”
“我们秉持药食同源理念,常见的枸杞、红枣、香菇、莲子都可以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药膳。”摊主拿起药膳中常用的中药材一一介绍。
除了药膳,中药饮品摊位展示的枸杞、陈皮、紫苏等多种口味的冰淇淋,也引来不少年轻人的围观。“这款甘草味的冰淇淋是怡本草系列新品,清香甘甜,入口丝滑,欢迎品尝。”摊主介绍。
敖玥挤进人群,探头一望,购买了一支陈皮味的冰淇淋品尝起来。“知道陈皮可以入药、做菜,原来做成冰淇淋也别有一番滋味。”敖玥不禁感叹,“之前对中药的印象就是苦,今天体验了好多新东西,有膏方、姜汁玫瑰饮,还有中药香囊,我太喜欢了。”她手里拿着自己动手制作的香囊和养生锤,意犹未尽,“既有趣,又实用。今天学到很多健康知识,明天叫上朋友再来逛逛!”
“药不到樟树不齐,药不过樟树不灵。”“五一”假期,樟树市举办“岐黄夜韵,樟帮药香”中医药文化夜市。活动现场设置150个摊位,汇聚了中医义诊、养生茶咖、药膳品鉴、中草药辨识互动、中药炮制非遗展示、文创手作等9个展区,打造访名医、做理疗、辨中药、学养生、品药膳、看表演等中医药“潮玩法”,一站式解锁“养生局”。
从问诊把脉到针灸推拿,从养生茶饮到手工香囊,中医药文化夜市以其多元的体验和轻松的氛围,成功“圈粉”年轻人,既传播了中医药文化,又满足了群众需求。
【专家点评】
中医药文化夜市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消费场景。在夜市中,通过体验针灸推拿、中医食养、香文化、音乐疗法等方式,市民更注重日常的健康调理,这与中医“未病先防”理念高度一致,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思想。例如,艾灸能温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香囊可驱蚊防疫、芳香醒神,都是在疾病未发之时采取的有效预防手段。
从健康消费潜力来看,中医药文化夜市还拥有更多扩展空间。在产品方面,可增加个性化的中医药养生产品,如根据不同体质定制的膏方、药膳、食疗产品、健康饮品等。在服务方面,除了义诊和体验项目,还可引入中医体质辨识、康复理疗等服务。在文化体验上,可举办中医药科普、传统医药技艺展示、传统功法表演、文创产品推广等活动,加深市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喜爱,促进“中医药+旅游”融合发展。此外,还可借助自媒体平台,利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直播、线上商城等业务,将中医药文化夜市的影响力拓展到更大区域,连接更多行业产业,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,从而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消费的巨大潜力。
(专家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朱卫丰)
公园成了“运动地标”
本报记者 白光迪
周六午后,在江苏南京聚宝数字体旅产业园工作的王笑培,来到聚宝山公园内的“金陵矩阵”体育商业综合体。她办了一张体验卡,今天准备尝试新的健身运动项目。
“过去周末大多数时间是在咖啡馆或商场度过,平日里也几乎不运动。”不久前,王笑培才知道自己公司附近还有这么一块运动“宝地”。“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,来这里锻炼一下感觉很放松。”攀岩、滑道、低空蹦极……王笑培发现公园内的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。
“金陵矩阵”里有南京最大的高空绳索攀爬项目,这也是王笑培“打卡”的第一个运动项目。攀高时,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紧张感,平日疏于锻炼,在绳索上显得手足无措。
“身体收紧,双手先抓住,稳定后迈出左脚,同步用右手去抓下一个把手”“好,加油,继续”……现场教练的悉心指导让王笑培逐渐找到了节奏,手脚并用攀爬起来,没过一会儿便满头大汗,可她一点都不觉得累,反而觉得身体更轻松。
“‘金陵矩阵’为我们这些上班族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,既能够锻炼身体保持健康,还可以缓解工作压力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王笑培说。
在南京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,健身运动消费正以全新的方式渗透市民的日常生活。聚宝山公园坐落于南京东北角,如今已成为南京“体育+旅游+文化”融合发展的地标。据了解,“金陵矩阵”占地约2000平方米,含139种休闲元素和6个特色运动项目。
皮划艇、卡丁车、高尔夫、马术……“金陵矩阵”满足了年轻人日常健身运动消费的多种需求。在尝试不同类型运动的过程中,王笑培爱上了运动健身。
聚宝山公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,而是一个融合了运动、休闲、商业的复合型消费场景。“这里不像传统健身房那样单调,而是把运动变成了一种社交和娱乐方式。”王笑培又道出一个选择在聚宝山运动的原因。她准备经常来这里玩一玩,“711元可以体验9次,跟单次相比便宜了很多呢。”
近年来,南京“体育+产业”快速发展,通过体旅融合、智慧化运营、品牌赛活动等方式,使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一种城市风尚。“未来,我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空间,让城市居民在自然中运动、在运动中社交、在社交中消费,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。”王笑培说。
【专家点评】
丰富健身运动消费场景,构建商旅文体健等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格局,对于促进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。当前,在城市公园中融合运动、休闲、商业,成为一种新的复合型消费场景,不仅重新定义了都市户外运动方式,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。健身运动正成为连接自然、文化与商业的纽带,让人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将健身运动和健康理念融入日常。
打开消费增长空间,需要进一步打造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,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,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。比如,推动各类体育场馆开放共享,在社区内或周边建设小型运动中心或多功能活动场地,提高公众的科学健身意识;定期举办各类主题赛事或挑战赛,吸引市民积极参与,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。同时,积极培育冰雪、马术、赛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,满足人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健康需求,不仅能够推动消费升级,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繁荣发展。
(专家为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,本报记者陶相安采访整理)
“康养小镇”石斛香
本报记者 叶传增
睡到自然醒,听着屋外的鸟叫虫鸣,赵宏看了一下手表,刚刚早晨7点。
推开房门,拾级而上,一条石斛长廊蜿蜒于山间。4月正是石斛花开的季节,清晨的露珠如珍珠般镶嵌在花瓣上,在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。赵宏掏出手机,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。
这里是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。因为漫山遍野种植的石斛,这座壮族村寨成为云南康养旅居的胜地,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。
两个月前,来自浙江的赵宏没想到自己会在六郎城村待这么久。“每天爬爬山,呼吸一下新鲜空气,还能品尝到石斛宴,生活健康又舒适。”赵宏说。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,让他的体重减去了10斤。
石斛在古代被誉为九大“仙草”之一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石斛含有多种生物碱、总氨基酸等,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、抑制肿瘤、抗衰老、抗疲劳等方面有明显功效。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副理事长吴迪介绍,六郎城景区创新开发了石斛鸡、石斛馒头、石斛酒、石斛汁、石斛花茶等养生美食,并推出独具特色的石斛宴,颇受游客青睐。
“除了风景和美食,当地人的淳朴热情也让我印象深刻。”赵宏说,每天早晨,服务人员会给他定制当天的餐饮,细致周到。漫步村里,不少村民会喊他去家里坐坐,约他一起采香椿、摘樱桃。
立足石斛特色,广南县在景区建设国医馆,组织专家团队坐诊,为旅居游客开展民族医药诊疗服务,将铁皮石斛产业与旅游产业、大健康产业相结合,打造集“度假体验、文化创意、特色医药、康养休闲”于一体的“康养小镇”。
“五一”假期,六郎城景区是满客状态,赵宏还约了几个朋友来这里,“‘五一’假期,我带着朋友们一起感受仙草秘境,体验健康生活。”
今年以来,六郎城景区共接待各地游客36万人次,实现旅游消费1300万元,其中旅居人数3000余人,客人主要来自云南昆明、湖北、江苏等地。其中,老年人约占70%,中青年约占30%。
今年,广南县计划引进培育一批艾灸馆等经营主体,开发六郎城夜游经济、中医药康养等项目,不断丰富“铁皮石斛+康养旅居”发展新业态,打造“可观、可玩、可食、可学、可购、可养”的康养旅居全产业链,提升石斛康养旅居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。
【专家点评】
当地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石斛资源,以康养为金字招牌实现“身心疗愈”的精准对接,借助“山野生活+农事体验”的方式,契合了当前以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模式。如果说自然环境、文化环境是六郎城地方发展的先天优势,那么复合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则是当地的亮点所在。石斛产业、乡村康养旅游、文化空间打造等构成了复合式产业链条,有效促成了“农—文—旅—商”的贯通。
未来,当地需要以高科技赋能消费,引入智慧农业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。完善“康养旅居”业态布局,引入康养体育运动等旅居新业态,打造全年龄段健康旅居链条,更好回应大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需求,把康养旅居打造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,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发展。
(专家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赵书虹)
来源:人民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