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众席|从“外语”到“母语”——评“国交声 怎么建服务器华夏情”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

来源: 搜狐中国
2025-05-05 04:17:30

最佳回答

“怎么建服务器”观众席|从“外语”到“母语”——评“国交声 怎么建服务器华夏情”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

若从黄自的《怀旧》算起,中国交响音乐的探索之路已近百年。近二十年来的发展,尤可谓是飞跃性的。这一舶来形式与本土语汇的融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,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交响乐领域内中国语汇的建立。就像赵季平所说,在写交响乐时,“也要用中国音乐的‘母语’与世界对话。”作为交响乐领域的“后生”,这项任务足够艰巨,也足够振奋,而5月3日晚在捷豹·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“国交声 华夏情”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,则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。

音乐会以施万春的《节日序曲》开场,也是全场情绪上最奔放的一首。乐队“暖机”非常充分,迅速进入鲜亮的音色状态。抒情的中部充满厚实的流动感,厚重又不黏,尾声颇有一种挥毫泼墨的洒脱感。

赵季平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其实没有特别外显的民族元素,中国抒情内核在更深的层次。建立在大跳音程上的降E大调抒情主题,可以说是一种色调变暖了的信天游,是悲苦得到灌溉后结出的新果。作品不似西欧协奏曲那样分乐章演奏,而是融合了中国的连缀式曲体。因此,协奏曲所立足的对比性,是在神似水墨画的渐进效果中进行的,一边自然融入民族舞蹈风味浓郁的副部、沉思性的华彩及其后温柔的主题复现(后两点在协奏曲尤其少见)。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陈曦一刻也不曾丢失结构把控和情感说服力。不论国内外,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总能引起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热烈感动。其实仅就主题的音高关系而言,不少浪漫主义作曲家——例如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都有类似的构想,但赵季平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了中国味(而绝非“东方味”),可见其构建中国交响乐之“母语”绝非空谈。

下半场《山河颂》采用既能成套也能独立成篇的交响诗套曲的做法,由5位个性迥异的80后作曲家集体创作而成。第一乐章“世纪”非常大气,配器、旋律和情绪上都填得很满,精心设计的转调布局特别契合当下开放与变动的特质,指挥景焕突出了每一次和声上有意为之的意外进行。第二乐章“文明”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,糅合了古琴的自由内省与编钟的浑厚共鸣。第三乐章“奉献”的人格化很明显,应该有隐性的标题性叙事,发展部出色的结构性让人印象深刻。第四乐章“思乡”借鉴了大协奏曲形式,弦乐的分组效果极佳,将现场音响很神奇地分成“前后左右”声道,作曲家对声场一定有深刻研究。末乐章“山河”移步换景,乐队丰富的音色对画面感的营造不在话下。虽是“命题作文”,但情感张力非常强,音乐性和想象力也足够。不过,作为套曲整体的排布统筹还有进步的空间。五个乐章都有悠长厚重的旋律线,且正因为每乐章各为精彩自足的独立体,导致高潮推进略显类似和重复,听到后半程有些疲劳。

中国交响乐团和指挥家景焕的表现令人振奋,其音色,特别是铜管的风采为作品增色不少。优秀的作品和演绎共同构成了一场好听的音乐会——是的,好听。“80后”青年创作者从“30、40后”老一辈作曲家手中成功接棒,避开浮于表面的民族与前卫标签,传递音乐动人的本质。中国交响乐“母语”之养成,我们且拭目以待。(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编译)

摄影:叶辰亮

发布于:北京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